image-20251012172805545

沒有人真的是瘋子

指數基金的歷史不到五十年、避險基金才差不多二十五年,房屋貸款、信用卡、汽車貸款都是二戰後才出現。美國401退休金賬戶在 1978 開始運行,台灣勞退則是 1986——都只是初生之犢。所以我們如果做出奇怪的財務決策,那也是在所難免。(而因為入不敷出,台灣在 2005 年改成了新制。)

比如說,美國人購買樂透的金額,超過電影、遊戲、音樂、體育、書籍的消費總額。並且,樂透的消費群體,主要集中在收入最低的那群人。書上的數據是,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每年花四百美元在買樂透,但四成的美國人遇到緊急事故時卻湊不出四百美元,所以整體而言,花四百美元買樂透的人跟湊不出四百美元的人,是同一群人。

但他們真的是瘋子嗎?如果我們用他們的角度來看,也許也沒那麼奇怪,買樂透可能是他們唯一能擁抱美夢的時刻了。

運氣與風險

作者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有什麼關於投資我們無法參透的道理,他認為是「運氣在投資成功的結果中所扮演的確切作用」。

鐵路巨擘康內留斯·范德比爾特(Cornelius Vanderbilt)成就斐然,但他幾乎每一筆商業交易都違反法律,不過成敗論英雄,我們現在稱讚他「大膽」。可是我們轉頭看看安隆(Enron),現在卻是一個負面教材。

2006 年祖克伯拒絕了 Yahoo 的高額收購,現在看來是一樁美談。但 Yahoo 在衰敗之前,也曾拒絕過微軟的高額收購要約,但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。所以我們應該跟誰學習呢?沒人知道。

(BTW,要約跟邀約是不一樣的喲,要約是一旦 Yahoo 同意,該買賣在法律上直接生效)

對此,作者的建議是:留意自己讚揚、欣賞的對象,不要太聚焦於特定案例,要關注更廣泛適用的模式。

貪得無厭

如果你已經擁有足以支應每一項合理需求的能力時,記住幾點:

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在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、社會比較是問題的核心(總是有人比你更成功更有錢)、有許多事情無論潛在的獲益多龐大,依然不值得冒險。

讓人混淆的複利

此書書寫當下,巴菲特身價 845 億,但其中有 842 億是他在五十歲後才得到的。如果我們把他的成功都歸功於「精明的投資」,那就重點誤了。真正的關鍵是,他在「七十五年以來」都在進行精明的投資。

關於巴菲特的成功,書名應該要叫《這傢伙已經持續投資七十五年了》。而探討經濟跟交易的書,應該要出一本《Shut Up And Wait》。

長尾效應?

我已經幹這行三十年了。依我看,簡單的原理就是,有些案子會成功,有些不會。沒有必要反覆研究哪個會成功,只要繼續進行下一個案子就是了。

——Brad Pitt 的某次得獎感言

我發現目前大家容易把「20-80法則」跟「長尾效應」混淆使用。雖然兩者都是從「冪律分佈」提煉出來的總結,但彼此強調的重點不同:「20-80法則」強調的是頭部的少部分創造的大面積,而「長尾效應」強調的是延綿不絕的、那雖然趨近於零但不等於零的尾部,其看似影響極小,但實際積分起來會發現總面積並不會輸給頭部。

這本書也犯了這個錯誤,其實這個章節敘述的是「20-80法則」,不是長尾效應。

不過實際上,原文的章節名稱是「Tails, You Win」,陸譯也比較精准地翻譯成「尾部的勝利」。

金錢能給我們最好的紅利就是「掌控時間」

心理學家 Campbell 指出:與任何客觀生活條件相比,「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」才是預測幸福感的可靠指標

而金錢提供給我們最好的紅利是:在我們想要的時間、與我們想要的人一起做想做的事。

根據以上兩點,有錢就應該幸福。但根據美國的情形,看起來並不是這樣。

心理學中有所謂的對抗心理(reactance),就是當我們選擇權被剝奪時,會感到反感並產生反向行為動機(唱反調)。我們在《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看過這個概念,就是自主性被剝奪。

作者認為,這跟現代的工作性質變化有關。現代的工作性質偏向勞心、智力工作,比起以前的勞力工作可以在下班後徹底切換到下班模式,現在則很難在下班後切割。於是,我們在時間上的掌控感變低了,自主性被剝奪了,導致我們幸福感下降。

作者建議,這題解法不容易,但我們要認清重點:掌控你的時間,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。

跑車車主的謬論(陸譯:豪車悖論)

當我們看到一輛名車駛過,我們其實想的是「哇,如果我有這輛車,大家一定會覺得我很酷」,而不是「哇,開這輛車的傢伙真酷」。

弔詭的點就在這裡。你明明想借由名車來讓別人羨慕,但真實的情況是,其實群眾們根本不在意車主是誰,只是看著車並幻想著自己做在駕駛座上的畫面。

我們要理解一件事:我們可能「以為」自己想要擁有豪車名錶,但我們真正想得到的是別人的尊敬與羨慕。但事實上,豪車名錶並不能帶來尊重。羨慕的部分也不是羨慕「你」,而是你的「豪車」。

「有錢」和「富有」

「富有」(wealthy)是在看不見的地方,看得到的是「有錢」(rich)。也因為這樣,「有錢」這個狀態被我們爭相吹捧,並學習「有錢」的行為模式。但作者提醒,我們要學的是富有。

相比現在大宗的建議,重投資而輕儲蓄(畢竟儲蓄難敵通膨的侵蝕),但作者強調存錢,因為存錢可以增加選擇權。

根據作者的概念,如果現金流帶來了「rich」,但沒有增加選擇權,那就不是「wealthy」。此時就可以 callback 回去前面關於幸福跟「掌控生活的感受」正相關的這個部分,如果你的「rich」反而讓你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,那就純純地本末倒置。

「合理」大於「理性」

原文的字眼分別為 Reasonable 跟 Rational。

合乎情理勝過絕對理性,何以可能?作者指出,合情理可以提高堅持率,變相增加成功率。例如,比起國際金融產品,我們可能更偏好買本土企業的股票,即使報酬率從理性上來看比較差。但當波動發生時,因為我們瞭解我們的投資內容,從而有信心上的加持,比較不容易隨意拋售,帶來了後續反敗為勝的可能(也通常會)。

試想,其實很多投資的原理都是把錢交給不認識的陌生人去運用管理,要是對陌生人的熟悉度有助於強化對這些人的支持,那就是「合理」的做法。

當然這不僅限理財方面,找一個效果不是最佳但自己喜歡的、能堅持的運動,也是同理。

所以作者並不是提倡只儲蓄不投資,而是每個人適合不同的理財方式。作者給出的建議是:使用可以幫助你一夜好眠的方式理財

沒有白吃的午餐

試想你現在想要一台車。此時,你可以花大錢買一輛新車、花小錢買一輛二手車、或乾脆直接偷一輛——大部分人不會選擇用偷的,因為我們不想承擔被抓後的風險。

試想你要投資。此時,你可以選擇接受波動性與動蕩(較大代價)、選擇不缺性較低但報酬較低的資產(較小代價),或你可以試圖化身竊車大盜——試著一邊賺進報酬,一邊避開波動。

為什麼作為消費者,我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願意為了代價付費,但作為投資者,卻想用「偷」的呢?作者指出,消費時我們可以看到標價,凡事皆有其價格,我們欣然接受;但投資時,我們看到的「下跌」感覺就像是被「懲罰」了,就像是我們做錯事一般。

作者提醒,我們要把市場波動看做手續費,而非罰款。

Other Good Points

  • 經濟學家 Bhashkar Mazumder 的研究顯示,手足之間的「收入相關性」比「身高相關性」或是「體重相關性」還要來得高。
  • 根據聯準會統計,27%大學畢業生投入了非本科相關的職缺、29%留在家中的父母(家庭主夫、婦)有大學學位。